“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下一句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下一句是”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出自《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简述天地自然的原始状态。
“ 天”,本义是: 头顶上方的苍穹。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颠也,至高无上。《尔雅》: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天”常用作名词,有天皇、天帝、天堂、气象状态等意;古代也指君王,作形容词用,有天然的、天生的、顶上的等意。
说到这个“天”字,在《梅花易数》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去找算命先生测字,写了个“天”。算命先生说:你要做一件大事,因为“天”可以拆分为“一”和“大”,需要二人帮忙,因为“天”还可以拆分为“二”和“人”。“天”,上面是“一”,下面是“人”,就是一个人头顶着天。这个“人”很大,谁呢?是盘古。在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里面,记载着这样的传说:太古时代,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人类的祖先盘古就孕育其中。盘古在混沌的“鸡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才有了生命。当他有了知觉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可是周围一片黑暗,他什么都看不见。急切间,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鸡蛋”破裂了,从中散发出两种气体:一种轻而清,一种重而浊。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但盘古没有因此就高枕无忧,因为他担心天空和大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盘古顶天立地站在天地间不断长大,盘古每生长一丈,天就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如此一日九变,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也变得极长。盘古就这样与天地共存了一百八十万年,终究耗尽了全身力气。盘古想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于是他微笑着倒了下去,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地。在他倒下去的刹那间,他的左眼飞上天空变成了太阳,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他的右眼飞上天空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了光明。两眼中的液体撒向天空,变成夜里的万点繁星。他的汗珠变成了地面的湖泊,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他的毛发变成了草原和森林。他呼出的气体变成了清风和云雾;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了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了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从此人世间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因此,盘古成了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伟大英雄。
“ 地”,本义是: 远古的简单墓穴。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地”是个多音字,读de是语助词。读dì作名词,有大地、土地、领土、地方、路程等意。
“ 玄”,从甲骨文( )可以看出“玄”最初是指用蚕丝拧成的绳带。本义是:赤黑色,黑中带红。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就是黑紫色、黑红色,在这里指天的颜色。“玄”作形容词时,黑红色,泛指黑色,深、厚,引申为黑暗等意;作名词时,指天空、道教、北方、也是农历九月的别称等意。
“ 黄”,本义是: 蝗虫。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地之色也。黄色五行属土,调和能力比较强。“黄”作形容词,有黄色、美好等意;作动词时,有成熟、垮掉、坏了事等意;作名词时,有金印、黄金、颜料,指幼儿,也指老人,黄河的简称等意。
“ 天地玄黄”这句话出自《周易》,《周易》坤卦的上六爻的《爻辞》讲:“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坤》的最后一句话也讲:“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天地玄黄”是讲开天辟地之后的天地的颜色。在这之前,是阴阳未分、天地混沌的无极时期。由无极到太极,由太极而阴阳分,宇宙万物由此创始,形成了天地,称为“两仪”;由“两仪”产生“四象”,有说是“四时”,有说是“刚柔阴阳”,其实就是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由“八卦”判断吉凶,趋吉避凶而成就大业。由开天辟地到人类的产生,再到文字的出现、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国家的定位等等,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缓慢的过程,这也是周兴嗣所撰写的《千字文》的整体脉络。大家在学习或朗读《千字文》的时候,会有一种从远古慢慢走到现实的感觉。
“天地玄黄”这句话其实是总括天地的视觉印象,简单地指出了天地的颜色,并由此联想到天空的高远玄妙和神秘以及大地的广阔深厚和敦实,如果单单理解为“天的颜色是玄色的,地的颜色是黄色的”,那就太机械刻板了,要想真正理解天地,还是要从《周易》中才能明白。《周易》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说的是物理世界的天地。就文化层面来说,物理世界属于形而下的器世界,对形而上的道世界的理解就受制于人的智慧高低了。对于“懂”的人来说:“形而上者就是天,形而下者就是地。”乾坤谓之天地。对于天的纯阳特性,《周易》是这样描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对于地的纯阴特性,《周易》是这样说明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总之,要懂得“天地”及“玄黄”,其实并不容易!
“ 宇”,本义是: 两端向天空翘伸的横梁。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屋边也。“宇”用作名词,有房屋、空间、地域、风度、仪容等意。
“ 宙”,本义是: 支撑整个建筑的中柱。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舟舆所极覆也。即舟车上覆如屋极者,舟车的顶盖。“宙”是时间的总称,也指天空等。
“宇宙”二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尸子》篇中:“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的“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后来在《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刘邦的曾孙刘安当淮南王的时候,请了很多门客来炼丹、搞文化,其中有八个知名的门客协助刘安创作了《淮南子》,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这是一本从上古到汉以来的最系统的讲天人合一的书。《淮南子》讲:“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四方上下”,是指空间;“往古来今”,是指时间。“宇宙”其实包含了空间和时间,就是现在的“时空”概念。而我们现在理解的“宇宙”通常只是指物理空间意义的太空,已经没有了时间这一概念。“四方上下”就是三维,这个三维空间就叫“六合”。庄子讲过:“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去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及,即使说也说不清楚。“不议”就是不评判。“论”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议也。“议”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语也。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也就是说,对于三维空间之外的,我们承认其存在而不要作任何讨论;对于三维空间之内的,我们只作讨论,但不要下结论,也不要评价。我们生活在这个“六合”空间里边,所谈的内容都在这个范围里,我相信一定有其它形态存在于六合之外,即使讨论也不会有结论,因为我们没那水平、没那智慧,在里边谈外边的事怎么谈呢?我猜想老子刚跨出六合之边,孔子在六合边缘徘徊,其实还是在内侧,所以说孔子是一个半人,因为他比我们的智慧高一些,但他始终没有穿过六合的边缘。老子、释迦摩尼他们可能穿过去了,跑到六合之外了。《道德经》、《金刚经》就是两位大圣人教给我们的穿越时空的经典,已经超越了宗教的界限,其实人死后也许就跑到六合之外了。即使是谈六合之内的事情,我们也不必抬杠,我们谈谈主流价值观,谈谈积极向上、坚持,谈谈崇尚真理……谈一些积极入世的事,这样人才能阳气十足、刚健中正。
“ 洪”,本义是: 众多山间湍流汇成的暴涨河川。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洚水也。“洚”读作:jiàng,是大水泛滥的意思。
“ 荒”,本义是: 荒芜。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芜也。是指草木丛生,荒无人烟。“荒”作形容词时,有广大、久远、虚空、年成不好等意;作动词时,有荒废、扩大、迷乱等意;也做名词用。
“洪荒”出自于西汉杨雄写的《太玄子》,里面有个词叫“洪荒年代”。关于洪荒年代,我想最近的就是指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定九州,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的治理自然的最早例证。
“ 宇宙洪荒”,是指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地球形成后的早期状态,那时的地球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就是大水。人类还没有出现,离现在至少是500万年,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开篇这句话就是讲宇宙广阔没有边际,天地洪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