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沐,浴,盥和洗有什么区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主要有以下区别:“沐”指的是洗头发,“浴”指的是洗澡洗身、全身浸泡于水中,“盥”指的是浇水洗手、泛指洗,“洗”指用水去掉污垢,古时称泡脚为洗。
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一、沐(mù)
释义:1. 洗头发:~浴。栉风~雨(喻辛苦奔波,饱经风雨)。
2. 润泽,或受润泽:~恩。
3. 古代官员休假:~日。休~。
4. 整治:助之~椁。(帮助其整治棺材)
5. 米汁。
6. 姓。
二、浴(yù)
释义:1.洗身,洗澡。
2.沉浸;浸染。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
3.特指浸洗蚕子。
4.鸟飞忽上忽下貌。
三、盥(guàn)
释义:1. 浇水洗手,泛指洗:~洗。~漱。
2. 洗手器皿。
四、洗(xǐ,xiǎn)
释义: 1. 用水去掉污垢:~脸。~涮。~涤。~澡。~心革面(喻彻底悔改)。
2. 清除干净:清~。
3. 像水洗一样抢光,杀光:~劫。
4. 昭雪冤枉:~雪。~冤。
5. 照相的显影定影:冲~。~印。
6. 玩牌时把牌搀和整理:~牌。
7. 基督教接受个人入教时的仪式:受~。~礼。
8. 盛水洗笔的器皿:笔~。
9. 把磁带上的录音或录像去掉。
10.读作xiǎn,同“冼”。
扩展资料
沐、浴、盥、洗的的字形演变
一、沐
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树木。沐,甲骨文(木,树)(水,雨水),表示雨洒树叶。造字本义:动词,雨洒树叶。金文、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的混合结构写成左右结构。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三点水”。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二、浴
浴,甲骨文(身上溅着水花的“人”)(皿,水盆),像一个人站在洗澡盆里洗澡。有的甲骨文加“止”(脚),表示整个人站在水盆里。有的甲骨文将“人”写成“倒人”,表示洗头。金文(水)(山谷),表示在山谷溪涧洗澡。造字本义:动词,洗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三、盥
盥,甲骨文(朝下的手)(皿,盛器),像一只手伸进水盆洗手。有的甲骨文在手的周围加“水”,明确“洗手”的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表示两只手在水盆里抱水搓洗。
造字本义:动词,在盆子里洗手。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皿”写成,篆文字形中的手形被淡化。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四、洗
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对“人之止”的倒写,表示脚趾、脚板。洗,简体甲骨文(止,即“趾”,借代人的脚)(两点水,水花),表示洒水濯足。繁体甲骨文加带提手的浅底水桶,强调在居所用水桶濯足。有的繁体甲骨文用“皿”(水盆)代替桶形的,用“人之止”代替“止”,表示将脚浸泡在水盆里,净化双脚,放松神经。有的甲骨文省去“皿”(泡脚盆),并且误将上“人”下“止”的字形倒写成了上“止”下“人”的“先”。
篆文将甲骨文字形的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四点写成“水”,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把脚放在水盆里泡净。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 泡脚为“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