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杜甫《解闷》的译文与赏析其开头为复忆襄阳…

杜甫《解闷》的译文与赏析其开头为复忆襄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译文:

又想起襄阳的孟浩然,他的诗清淡句句都值诵传。如今的名望故老们中,无人能出新语只好去垂钓。

赏析:

诗词第一句“复忆襄阳孟浩然”,襄阳是孟浩然的籍贯,在句前着一“又”字,凸显这位山水田园派诗人在作者心中的重要位置,一代“诗圣”反复想起孟浩然,原因何在?

第二句“清诗句句尽堪传”,回答了“复忆”孟浩然德原因:孟浩然的诗歌清新淡远,句句都值得传诵。作者未必读过孟浩然的所有的诗句,这样说,显然是夸张了,唯有如此,才能表达他对孟浩然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第三、四句,“即今耆旧无新语”指现在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很欣赏孟浩然,可是在孟的面前自惭形秽,他们写出的诗句无法超越孟浩然,就只好作罢,于是便学着孟浩然去垂钓“槎头鳊”,这一行为,也是对孟的崇拜。

这两句诗,前一句用“耆旧无新语”反衬孟浩然的“清诗”,后一句用“耆旧”“漫钓槎头缩颈鳊”来烘托孟浩然的隐逸形象。

唐代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原文: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杜甫《解闷》的译文与赏析其开头为复忆襄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永泰二年(766)漂泊西南,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的组诗中的一首。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比较有名的诗,从社会民情国家个人等多方面来描绘现状,是比较完整的描绘了当时国家的情形,发人深省,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杜甫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闷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