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状甲的由来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05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研究室副教授边建超、研究生郝卫国等人,对出自洪洞的跰甲传说,做了遗传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结果发现,从山陕经豫苏浙到赣闽,瓣状甲的分布呈递减趋势。这表明,瓣状甲的分布在一定区域里,的确与山西移民有关。郝卫国一行从西部省份的山陕出发,一路向东南走去,经过几个历史上山西移民最多的省份、次多省份、直到历史记载中与山西移民无太大关系的福建省。郝卫国等在陕西、山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七省,各选一个乡村,进行了瓣状甲的田野调查。这些村落分别位于山西洪洞县、陕西周至县、河南禹州市、江苏淮安市、浙江湖州市、江西玉山县和福建永泰县。同时,他们还选择了10个微卫星位点,对调查人群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在他们将调查人群的遗传多态性与瓣状甲的地区分布差异进行对比后,得出了如下结果:受调查的七个省份晋、陕、豫、苏、浙、赣、闽的瓣状甲频率分别为79.17%、79.51%、63.74%、62.45%、62.54%、36.29%和37.80%,其中呈现出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果将七省受调查地区的瓣状甲频率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那么发生频率79.17%、79.51%的山西、陕西两省,为高频率地区,发生频率60%多的三个省河南、江苏、浙江为中等频率地区,赣、闽的发生频率是三成,被列为低频率地区。这些地区被考察的瓣状甲人群中,分为两瓣的人口占总瓣状甲人数的98.82%,还有1.18%的人群,小脚趾趾甲分为三瓣;被调查人群中的瓣状甲由于成百上千年的遗传和变异。基于这些调查和统计数据,郝卫国得出一个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结论,"瓣状甲频率以山西为起点向东南方向呈递减趋势。"郝卫国的这一结论,与历史上发生过的移民史实相吻合,那就是,就当年的移民区来看,从山陕,经中原,越往东南,移民区就越少。
因此,郝卫国认为"根据山西一带的移民情况和民间传说。我们推测瓣状甲可能起源于山西……并随移民向全国各地扩散。瓣状甲确实与移民分布有关,但它是否就是汉族人独有的性征呢?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个结论并没得到科学的证实。郝卫国在山西的调查区域,选在跰甲传说的中心地带--山西洪洞县。在他进行调查的这个村庄中,有26个核心家系和1个完整的三代家系参与了调查。对这些家庭的系谱分析的结果是,发现瓣状甲发生的频率为79.51%,其中男性为82.28%,女性为76.15%。同时,有些人双脚都有瓣状甲的性征,有些人是一只脚为瓣状甲,另一只脚的小脚趾甲正常。在郝卫国的此项研究中,最小的跰甲受调查者3个月,最小的瓣状甲呈现年龄为1岁,有的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小脚趾复形现象的,是长到5岁以后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