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道的区别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其实道与佛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宇宙认识上的方法不同---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并非我们口头上所说的那个样子,更不是“道教”所幻想的所谓神仙。老子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宇宙的客观存在,其存在的形式就是阴阳之间的对立,互补,互相转化。由于阴阳始终是互动的,所以庄子归纳老子的学说为“相对论”。大也无穷,小也无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道的修炼,并非一般道教那样修炼成神仙,老子并没有说修神仙,那都是后人的虚托演绎。但老子的确在修炼中感悟到“道”的存在,这就是气功态中的“虚室生白”,他感悟到了宇宙的本相,随有五千言传世。 佛与佛教是不同的,前者是哲学概念,后者是社会学概念。佛教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社会人----和尚的生活方式;而“佛”却是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禅”。佛学认为世界或宇宙的存在,就是“禅”---这个“禅”,可以用修练达到第八识(阿莱耶识),能感知到禅的存在,也就是宇宙的本相。 由此可见佛与道,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是殊途同归的。只是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同,对宇宙的描述也有所不同:道对宇宙的描述更为具体或辩证唯物一些;佛(禅)对宇宙的看法,较为抽象且又辩证唯心一些。然而,我认为无论是所谓的唯物或唯心,其实都是宇宙的一种存在--精神和物质都是宇宙本相固有的存在,阴阳互补,缺一不可。 在探讨佛与道的问题时,必须固定在哲学范畴内研究,不应该与社会学中的道教和佛教混为一谈。否则越弄越糊涂,就搞不清是人还是鬼了! 道教所修不是欲界天,那么,是那个层次呢? 常听人说佛道一家、佛道殊途而同归之类的说话又是否正确? 中国的道家与现在所谓的符咒等道家是不一样的,真正道家是修禅定的,当然也是素食者、少食者,于深山中修练的,他们像现在的昆仑仙宗等,都有色界天的修证,以成仙为主,当然也有生色界四禅诸天界的。古代的道家也有无色界的修证境界,即有所谓禅坐中羽化的,此等就是无色界的境界,他们已没有一形象可言,只有一心意识。佛道不同归,只是开头前段修行是一样的,后来结果是大大不一样的。道家虽有很长的寿命,但寿尽就要再轮回,因无智慧摆脱业力的牵引。在色界天境界的佛教行者加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等,可以证得我空道理,且得有余依涅盘,得声闻、辟支佛果位,即不再来人间轮回。道家或印度波罗门教徒都有证得色界、无色界天的境界,但天寿久远,最多可达八万大劫(五百多兆岁),但在定中起一念即万年,时间在他们来说,在定中也是飞快的过去,当他们的天寿尽,就会死亡而再轮回。佛教行者修到开悟后即登入菩萨境界,即是无色界的境界,此时地地修证,依十度波罗蜜多智慧修行,即能证得菩萨十地位阶,若已得八地菩萨位时,即能得无余依涅盘,但菩萨为度众生故,还是来人间受生度众。所以佛道同源但不同归,无知者才会错认境界,乱说一通。 唐宋以来,道家文化与禅宗之间一直是在相激相荡,互相渗透的格局中,道家文化由此而更加博大精深。 在禅宗与道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吕洞宾真人可以算是将道家文化与禅学相互沟通的一位重要人物。吕洞宾师从钟离权修道,在他的《百字铭》中曾有一名句:“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可见吕真人的工用见地,已臻奥境。一日过黄龙山,见黄龙禅师在讲经。乃问禅于黄龙,在禅师指点下顿契本心,并写下诗句:“弃却瓢囊掷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吕祖先前于修身之法已炉火纯青,后经禅师指点心性,才彻底获得解脱。道家以金丹为方便,以登真而证仙位为极则。正统的丹道学术,皆指禅定过程中种种觉受境界。吕祖悟道以后,强调了上品丹道应以心身为鼎,天地为炉的金丹大道修炼,进而与禅宗心法合参,最终以禅宗圆顿之旨为其皈依这一禅化的道家思想。所以,吕祖参禅而悟,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张紫阳的《悟真篇》、白玉蟾的《指玄集》皆以禅语传授丹道,直陈心法。清雍正皇帝,曾以圆明居士自号,对《悟真篇》甚为推崇,认为紫阳真人已将金丹大道与禅宗圆顿之旨回互阐出,丹道之学终归于禅。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元交替之时,道士丘处机师徒等,受禅宗的丛林制度影响,而创立了全真教。 综上所述,禅宗对道家的影响仍在于对心性学上的探究。前期道家强调登仙之术,对于心性学上少有提及。禅宗兴起后,道家始知向上仍有“一著子”,之后历代宗师皆游心于禅佛,对心性学则多有发明,从而构成了更为完善的道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