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古时候人们信奉只有严格的教育,孩子才能出人头地。如:"人前教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方式。现在很多家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一旦孩子犯了错,不管身处闹市,还是在哪里,直接对孩子展开批评,或是打骂。相信家长的本意,是想利用孩子的羞耻心来告诫孩子,提醒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效,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身体上的伤害好愈合,心理上的伤害却无法抹灭。如上文中小男孩的奶奶。 奶奶的本意是想让小男孩知道咬人不是对的,以后不可以再咬人。但是,她没有想过,也没注意过孩子的感受。她的教育方式已经伤害了孩子。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打骂孩子,并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

权威机构研究结果表明,3-6岁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孩子像"潮湿的水泥"一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研究表明,孩子一生中80%-90%的性格特征都是在这个阶段成型的。这一阶段过后,"水泥"慢慢凝固,孩子的基本性格成型,后期再想要大的改变是很难的。

那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呢?

1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会有什么自尊心。在孩子犯错后,会不分场合开始批评孩子,或是有意在亲朋好友、熟人面前揭露孩子的错处,完全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事实上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也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有自尊的,有羞耻心的。孩子年龄越小,心灵越不受防,越容易受伤。比如说:对一个小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孩子肯定立马哭出来。

周末朋友聚会,朋友带着8岁的女儿一起来了。酒足饭饱后,开始闲聊。朋友当着所有人的面揭露了女儿的短,说她妇儿今天早上又尿床了,这么大了还尿床真是不害臊。朋友的女儿听到妈妈的话后,马上羞红了脸,低下头不愿意再见人。而朋友接着说女儿怎么还不好意思见人了。说她尿床本就是事实。朋友的女儿顿时眼睛泛红,要哭了。

此事对于朋友来讲,可能只是朋友之间的闲谈说笑,不是什么大事儿。但她没有意识到她的作法已经伤害了女儿。对于女儿而言,尿床本就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羞耻的事情,也很自责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尿床。而她却还拿出来在人前说笑,不仅没有顾全女儿的面子,同时给女儿带来心理伤害,损伤了孩子的自尊。

尿床在每个孩子的生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孩子3-4岁就开始控制排尿,5-6岁后基本上不会尿床了。但有些孩子由于遗传原因,可能到9岁了还在尿床。另外造成尿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睡前喝多了水。尿床本就是很正常的,无非给家长带来的麻烦就是需要换洗床单衣物。对于尿床的孩子而言,这是件极没有面子的事情,是不可以说的秘密。爸爸妈妈知道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他们能接受。

父母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将孩子做的错事、丑事宣扬出去,后果是让孩子觉得没面子,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尊严对于任何个体来讲,都是不容轻贱的。哪怕是个孩子,他的尊严也是不能被践踏的。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打骂孩子,不能从根底上解决问题

2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掌握教育规律,对孩子的教育常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恨铁不成钢,只要孩子犯了错,轻则斥骂,重则责打。常此以往,有些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中失去自尊与自信,变得胆小自卑。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丧失独立的人格。成人后在社会中也会变得唯唯喏喏,没有自己的主见,生活注定成为悲剧。有些孩子则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与家长感情疏远,在每次打骂中变得冲动、易怒。更甚者出现心理扭曲,报复家长的行为出现。

2018年沈阳市铁西区滑翔五小区、六小区范围内,不到24小时共发生8次火情。而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16岁的男孩,他因平日里常遭到父亲的责备打骂,日积月累下心中充满了怨气。父亲曾经说儿子早晚得进监狱,这句话让儿子非常介怀。为了报复父亲,他就策划故意犯罪,希望给父亲惹点事。

2017年8月22日,江苏盐城一个12岁男孩弄坏了茶馆里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赔偿。妈妈当众责骂他,男孩心里不服,一气之下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幸亏旁边的人及时拉住了孩子,阻止了惨案的发生。

几年前,深圳龙岗的一名16岁的女孩常被父母打骂,手机搜索过安乐死,买过一把刀,离家出走过三次,最后服毒身亡了。

类似的新闻的发生原因,就是父母经常性的打骂孩子而造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8年的报告显示:成长阶段经常遭受监护人打骂、吼叫的孩子,性格自卑的占79.25%,而这部分孩子在长大后,在各领域中工作出色的不到4%,遭受侵害不敢报警、反抗的占94.16%,而他们这些人一生的犯罪比率高达42.59%。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经常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家常便饭。犯错只会加速孩子的成长。而当孩子犯错了,家长应该怎么样做呢?

首先,学会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前几天去逛商超,在收银区等待付款时,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妈妈推着推车与儿子在排队等付款,儿子一直吵吵要吃八宝粥,妈妈告诉儿子现在还不能吃,因为他们还没有买单。但儿子不听,还是大声吵着要吃,妈妈其实已经有些生气了,但一直耐心的劝说儿子。但儿子见妈妈迟迟不满足自己的需求便发脾气,将八宝粥扔到地上。妈妈见到儿子的行为后,已经愤怒到极点,始终没有在人前斥责孩子。反而深呼一口气,平静的告诉儿子,因为他的扔东西的行为,让妈妈非常生气。心平气和的陈述孩子犯的错误,并让孩子试想,如果是别人将他的喜欢的玩具乱扔,他会不会生气?再进一步跟儿子说明白,八宝粥暂时不能吃的原因。儿子冷静下来,思考了一会儿,跟妈妈道了歉,主动的将扔到地上的八宝粥捡了起来。陪着妈妈耐心的待待结账付款。

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后,才会变得自信、快乐、积极向上。正如上面故事中的妈妈和小男孩,妈妈在小男孩做错后,没有责骂孩子,陈述事实、选择尊重。小男孩也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并向妈妈道歉,在取得妈妈的谅解后,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在很多时候,在孩子做错时,父母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训斥。责问孩子为何毛手毛脚的。而孩子的表情也肯定是怯怯的、委屈的。只有父母做到了尊重孩子,孩子才会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进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孩子虽小,但也是个个体,在人格上与成人一样享受是平等的权力。父母需要认识这点,将尊重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做到尊重。只有学会尊重孩子了,才能真正的维护孩子的尊严。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互相尊重,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次,父母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狮子吼"原是金庸笔下金毛狮王谢逊的成名绝技。谢逊狮子吼运功而出声传数里,常令对手心惊胆颤、闻声而逃不战而降,让人又惊又怕。现今更多的父母也掌握这一绝技,常见于孩子犯错时。父母对子女的吼叫,会让孩子产生两个反应,一是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会造成亲子关系疏离、淡漠。二是会让孩子产生"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过度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一种逃避反应和逆反心理。比如你经常吼孩子,孩子对此毫无反应。再比如你让孩子不要这样,孩子不听你的,非要反着来。

对于孩子而言,在遭受到父母的大吼大叫时,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容易促使孩子过度紧张不安,从而影响到大脑的发育。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极易让孩子出现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或变得孤僻、胆小、或行为乖张,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异常的行为。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的故事。说是一个小女孩子有一次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酱料溅了妈妈一身,妈妈不禁大喊一声,小女孩子看看被惊吓的妈妈,看看被打碎的碗,惊慌失措起来,怯怯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打我一下吧!"妈妈从女儿的表情与话语中知道,她已经知道错了,于是妈妈微笑着对女儿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小女孩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对妈妈说"嗯,妈妈,我记住了!"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小女孩的妈妈回想小女孩的那句话,还是颇为吃惊。为什么小女孩让她打她?脑海中浮现她们平事的情景:多少次她在干家务,女儿无意"添乱",她会不耐烦地呵斥小女孩;她下班回家一身疲惫,女儿找她读书,她头也不抬地拒绝她;又有多少次女儿磨磨蹭蹭,她会一边责备一边"拎"着她下楼……女儿怕自己做不好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碗的刹那,小女孩的妈妈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孩子"冒失"的行为,还给孩子一份安全感。

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越是强烈的情绪反应,越能让对方识别和感知。小孩子有很强的感知能力,能快速的获取信息。孩子在做事后,对于父母的情绪变化,他能在短时间内接收,并迅速发生反应机制。

只有父母学会控制情绪,才能给孩子安全感,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的情绪控制能力。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父母需要做好情绪管理

再者,不要在人前打骂、批评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只看我们家长如何去教育引导孩子。人前打骂、批评孩子、父母大吼大叫,对于孩子而言都是无效的,这些只会给他们增添更多的心理阴影。上策的方法是陈述事实,根据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真正的明白自己的错误。打骂并不一定能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孩子道歉也可能是屈于父母的权威。而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代入其中,才能让孩子有深刻的体会。如:上文中扔东西的小男孩,他的妈妈问他,如果是有人乱扔,摔坏他心爱的玩具,他会不会很生气?小男孩子想了想说生气,这时妈妈就说他扔八宝粥的行为,妈妈也很生气。小男孩想想刚刚妈妈举的例子,再想想自己刚刚的行为,明白自己错了,跟妈妈道歉。

在瑞典人的教育字典内,信奉的是人前不教子,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愿,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对此进行干涉,抹杀孩子的个性。在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鼓励孩子去犯错,在孩子犯错后,会对孩子陈述事实,再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哪些是能做,哪些是不能做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充分尊重孩子,二是让孩子有切身的体会,以后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他们认为尊重孩子,是培养孩子自信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感受到尊重后,会变得自信、接人接物彬彬有礼。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能泰然自若。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孩子是脆弱而敏锐的,需要父母的悉心的呵护与理解。每个父母应该时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些表扬鼓励、少些指责打骂、调动和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直面困难、挫折,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