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摊丁入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摊丁入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唐宋是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中就有把部分丁税(人头税)摊入田税中了,而摊丁入亩是把人头税取消,彻底摊入田税中。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提供了借鉴。

明朝张居正改革,以州县为单位,把田税,劳役,代役银以及多种摊牌的杂税,统统折成银两,按一定比例,归成一个总数,再按本州县田亩数摊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此时仍有地亩和人丁共同承担(把部分丁税摊入田亩,而不是全部)。

这种情况下,地方豪强和官府勾结,把沉重的负担转移到农户身上,而农户为了逃税,少上户口,实际的情况是政府的税收没有保障。

摊丁入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明末清初,实际上许多官员发现这种制度的不合理,并且有官员在州县进行改革,比如崇祯八年的城固县,顺治十三年的南郑县都实行了类似摊丁入亩的新法。

康熙五十一年,发现人口增多,丁银增加,田地却没有增加,老百姓也没有把实际人口报上去,所以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康熙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就把丁税(人头税)固定下来了,减轻了丁税(人多,丁税没多,每个人的丁税就相对减少了),也带来了丁税计算的难题,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提供了契机。

摊丁入亩的实行,减少了频繁编制人口,而实际上仍不能得到确切的人口数量(现在也是),减少了贫困人口逃避丁税而逃逸,有利于赋税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与富户的勾结)。

摊丁入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摊丁入亩使有土地的人增加了赋税,无土地的人免于赋税,这种方法损富利贫,减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得同时,税收还有保障,因此是利国利民的政策!

摊丁入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