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经商是什么年代?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其它行业相比。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综合素质、认知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这就为“下海经商”打下了基础。
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许多行业都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只要掌握了政策、消息,或者有优质的人脉资源、信息来源、经济渠道,都可以凭此下海经商”。
词源追溯
原指出海;戏剧界中,非职业演员(票友)转为职业演员;充当娼妓,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90年代,指国营企业、机关的干部职工辞职或留职停薪,从事商业经营、投资办厂的活动。现泛指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商。
“下海”一词源于一出戏曲《洛阳桥》,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上海舞台上演出的。说的是清朝有个姓蔡的状元要为家乡建一座洛阳桥,在建桥过程中当桥墩突然打不下去时,听到老百姓的“海龙王不同意,所以卡壳”的议论后,就贴出一则布告:“兹为我乡建造‘洛阳桥’……今拟委派一位能下得海去的人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
两个衙役在酒馆里找到一个名叫“夏德海”的醉汉,谎称找到了“下得海”的人。几天后,夏德海被带到海边,灌醉后扔到了大海里。后来,人们就把稀里糊涂地或冒险地去干某种事概称为“下海”。后来,又有了引申。变成流行的“下海”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