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60年代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是指矮化育种。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是指矮化育种。上世纪60年代,以降低农作物株高、半矮化育种为特征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使得全世界水稻和小麦产量翻了一番,解决了温饱问题。“绿色革命”的主要内容培育和推广高产农作物(例如矮化育种、杂交等等)、提高灌溉技术、增加化肥施用量、使用农药和农业机械等。
矮化育种是以选育矮秆或半矮秆农作物品种为主要目标的育种工作。通过矮化育种,降低植株高度,不仅使作物耐肥抗倒,而且改变了株型,可提高收获指数。农业第—次绿色革命——矮化育种。上世纪60年代,以降低农作物株高、半矮化育种为特征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使得全世界水稻和小麦产量翻了一番,解决了温饱问题。
矮化栽培系应用生物或栽培措施,使果树生长比常规矮小的栽培方式。矮小的树体,紧凑的树冠,可以实行密植,提高土壤及光能的利用率,既适于大面积集约栽培,也宜于庭院栽培。矮化栽培要求较适宜的生态条件,科学的技术管理和较多的生产投入,科学的技术管理和较多的生产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其丰产、稳产、优质和高效益的优点。
中国农业的“绿色革命”比国外开展得更早,规模更大,成效更为显著。“绿色革命”给我国带来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曙光。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相结合、高产与优质高效相结合,是中国“绿色革命”的特征,使中国在世界“绿色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
当国际上“绿色革命”处于酝酿阶段时,我国的矮秆育种已在大江南北全面启动。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洪群英以两棵变异矮稻为育种材料,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耐肥、抗倒、早熟、高产的旱籼稻良种“矮脚南特”。此后,随着“广场矮”、“珍珠矮”等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这是中国水稻育种上的一大突破,在第一次“绿色革命”中也发挥着先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