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电影第一符号学与第二符号学的区别是什么?

电影第一符号学与第二符号学的区别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区别如下:

电影第一符号学以麦茨1964年发表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为开端,以结构注意语言学为模式,有较强的科学倾向,但对用符号学研究电影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70年代随着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以语言学为模式的第一阶段的电影符号学有三大研究范畴:

①.确定电影符号学的性质;

②.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

③.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本文)的叙事结构,即电影语言的系统研究。

它的基本电影观念是:电影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它的创作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而电影语言虽不等同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研究电影的科学工具是语言学,其研究重点则应当是外延与叙事。

就方法论而言,不同的电影符号学家建立了不同的分析系统,比如麦茨的八大组合段、艾柯的影像三层分节说等。

电影第一符号学与第二符号学的区别是什么?

电影第二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产生的电影理论。1977年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标志着第二电影符号学的诞生。

电影第二符号学以精神分析为模式,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第一电影符号学着重电影的“陈述结果”,研究作品内部的符号和符号系统,而第二电影符号学力求突破上述局限,借助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作品的陈述过程和符号的产生与感知过程。

前者以语言学概念为模式,后者以精神分析学概念为模式。后者从前者狭隘的符号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从静态的外延考察转入动态的内涵考察。

在第二电影符号学中,影片本文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而复杂的符号结构,而是一个可变的概念。第二电影符号学更着重研究电影的一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