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600字美文

600字美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600字美文

第一篇: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料峭的春寒执着地守护着北国大地。人们瑟缩着头颈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丝丝缕缕的北风钻进袖口和脖领,让人觉得似乎没有任何诗意。沉浮的那颗心注定要在这个春天流浪,梦中无数次回到模糊而又朦胧的故乡,沿着那条熟识的胡同一直走到尽头,也许那儿就是我灵魂的归宿,心神的栖息地。 记忆中的胡同是一首婉约、柔媚的诗歌。当春风带着微笑吹融冰雪,桃花盛开,绿柳拂面,胡同里的孩子们开始穿着时兴的新衣在明媚的春光里尽情书写着激情和童稚。结伴“打柳”是一年的盛景。那些灵巧的孩子像猴儿似的转眼间就爬上百年古柳,顺着粗糙的枝干用颤抖的小手折断细嫩的枝条,朝下轻轻一抛,早已在树下望眼欲穿的鬼精灵们赶紧跑过去争抢。一会儿工夫,各人手中都有了那么七八根大大小小的树枝。树上的孩子勇敢地沿着枝干辗转腾挪,眨眼儿就飞落到地面。大家围坐在一起,把那些枝条分开。有人开始编柳条帽,有人忙着做起柳笛。柳笛声声,划破静谧的天空。心灵手巧的孩子编制的柳条帽结实而又美观,往头上这么一戴,威武而又洒脱,引得其他孩子无数的艳羡。随后一声招呼,众人迅速站起,排成长阵,喊着口号,吹着柳笛,浩浩荡荡穿过春风逸人的悠长的胡同,回家。 农家的孩子嘴馋。用不到几天时间,先是杨树上毛毛虫随风飘舞,如若来得及,等毛毛虫一落,嫩芽刚萌,赶紧把它们从树上采摘下来,像采撷柳芽一样。拿回家,用开水一过,放在盘中,调料一拌,味感鲜美嫩新,简直就是一道皇宫大院稀有的人间美味佳肴。再过一段时间,榆树上的榆钱儿也长了出来;胡同的孩子们又有了新的事做。把镰刀捆绑在长长的竹杆上,举得高高的,打落榆树的枝条;再用手摘下那些甜美香嫩的榆钱儿,边摘边吃,等不到回家,早已肚儿圆了又圆。打着饱膈,抱着剩余的战利品,唱着乡间的小曲,悠悠然归家来。 北方的春脖子短,来不及享受春意,夏天已经站到你的身边。故乡,夏季雨水勤。乌云如陡立的群山在天边漫无边际而起,狂风瞬间大作,一场铺天盖地暴雨扑面而来。半小时后,胡同已是一片汪洋。十多户人家冲出的雨水汇成更大的水流,沿着胡同蜿蜒奔涌,一直流到村子中央的大坑。很快,坑水暴溢,草鱼啊,白鲢啊,争相逆流而上。这下可忙坏了孩子们,冒着大雨,拿着捕鱼的网儿,在胡同里与鱼儿展开了生死大战。大雨停歇,雨水停流,孩子们早已如落汤鸡一般。不过,惊喜不在这儿,看看他们的网兜吧,大鱼小鱼几乎填满。这个激情四溢的夏季啊,你用浪漫的情怀送给了我们多少梦想和回忆。 夏去秋来,当香山红叶进入全盛时期,故乡也就步入收获时节。整条胡同热闹非凡,家家堆满各种收成;如若仍旧盛放不下,就干脆填满胡同。成排的棉柴上开满白花花的棉朵;金黄的玉米棒儿结成串吊挂在树上;火红的高梁穗排成方阵,一律站得笔直,贴在墙上。胡同里的人们拉出去的是空车,拉回来的是收成和希望。在无数次的如痴如醉的梦中,丰收总是和胡同里大人孩子们的笑脸相融。顺着胡同的这一端,用记忆抚摸着一家又一家熟悉的门楣,数着每家走进走出的每一个人,心潮潮,眼涩涩。那些个浸着汗水的秋天,那些个数不清的皱纹和微笑,一波波像心的涟漪在梦中一再回荡。 秋风紧,雁南飞。暮秋已过,寒风伴着飘散在空中的雪的花朵随之而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给胡同带来了新鲜和活力。扫雪的日子是胡同最温馨的汤菜,把胡同人家的热情和生死相依诠释得尽善尽美。谁家的毛头小伙子早早起床,拿起大扫帚,登上自家屋顶,像用如橡的大笔在华贵的宣纸上挥洒诗行一般,扫除屋顶的积雪。扫了自家,扫别家,沿着户户相连的墙头,很快就扫完好几家。当胡同的孩子们穿着厚厚的冬衣,用疼得通红的小手团起一个个雪团打雪仗时,农家少女一个个穿红着绿,也拿把扫帚,顺着胡同,娴静地一下一下地扫着地上的积雪。累了,直起腰来,朝远处望望,天地间全是洁白的雪的世界,映着美丽的泛着红晕的笑脸,幻化成一道艳美的风景。这个冬天,真得好美。 故乡的胡同,是一场凄怆悲伤的别离。美好的岁月似风,带着潮湿和温暖不息地吹拂。年轻人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总是有着无数的梦想。在春天,他们一批又一批远行,三两成群,没有留恋,没有伤感,就那么迈着轻捷和坚定的步伐,消失在喧嚣而繁华的城市。老年人死守着胡同和故园,春去冬来,一年又一年。扛过了秋天,扛过了冬天,却恰恰在春天来临之时,永远告别了与之相伴终年的胡同。砖瓦变得古旧,墙垣已然坍圮,枯树不再萌芽,温馨喧闹的胡同变得死寂。春天又至,村庄沸腾,胡同走得疲困而劳累,像完成使命似的,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 故乡胡同的废墟一片狼藉。我用残梦一遍又一遍地翻捡着,找寻童年的弹弓、钢圈、画册和梦幻,还有那只悠扬的柳笛。然而,那些已成了遥远的记忆,柳条不再,鱼儿不再,鲜亮的红椒不再,漫天的飞雪不再,那场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幻梦啊,也将不再……第二篇: 我喜欢断树残根,枯枝萎叶,也喜欢古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然后静止。每当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到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啊!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触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一直很喜欢乔叶的作品,佩服她对文字的驾驭,感慨她对于美的感知。《破碎的美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芸芸众生都在苦苦追求着所谓的“完美”时,乔叶却在对“美”的定义上标新立异,提出“只有破碎的才是美丽的”,继而引出她自己对于“破碎的美丽”的独到见解。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种种“破碎”之象,然后“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或徜徉那些“优秀灵魂”破碎后“布满蓝色礼花的天空”……乔叶带给了我们一种对于美的完全不同的体验。“完”美固然可贵,但“破碎”,又何尝不是呢?都是从其他回答里找的,觉得不错,希望你不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