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和庄子并称老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老子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庄子的年代比老子晚了200多年。庄子非常推崇老子的哲学思想,称老子是自己的老师。他继承了老子的不争、无为、道法自然等核心思想,并给与进一步发展。因为他们同属道家学派,基本思想相似,所以被后世并称为“老庄”。
一,老子和庄子关于什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思想是一致的
老子
1,老子的人生最高境界
老子《道德经》是讲高智慧者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学问。那么,他认为什么样的是高智慧之人呢?
《道德经》认为,高智慧之人都是“少私寡欲”的。
少私寡欲之人特点是生活条件很少,但能知足,不与人争夺金钱地位,处事柔和。它还具有以下这些美德。
少私寡欲之人,因为生活条件很很少就能知足,所以他能甘心居于普通的地方,不会与别人争夺金钱地位。这正是水的滋润万物,却不自居有功,愿意处于低洼之处的精神。少私寡欲之人拥有“上善若水”之德。
少私寡欲之人,因为有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就够了,所以做事之后,不会与别人争抢功劳,也就不会有排挤坑害别人之心。所以他的心地接近于婴儿那样纯净,所以他做到了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
婴儿只是躺在床上,话也不会说,一点事也不会做,根本没有想到与别人争高低,自然就没人与它争高低。少私寡欲之人接近于婴儿这样的纯真状态,所以别人也就不会与他相争。所以,少私寡欲之人就做到了《道德经》讲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少私寡欲之人,因为有一些生活条件就够了,并不想得到地位和名声,所以他自然就不会用语言去教导别人。这样他就做到了《道德经》讲的“不言之教”。
因为少私寡欲之人有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就够了,不贪恋地位和财富,所以建立功劳之后,就可以做到舍弃地位和财富,做到老子讲的“功成身退”。
《道德经》讲:“祸莫大于不知足”。灾祸往往都是由于过于贪婪而引出的。所以说,贪婪之人是最糊涂的。相反地说,少私寡欲之人才是聪明的。
纵观整个《道德经》的论述,少私寡欲之人具有《道德经》中高智慧者的所有特点。
大智慧者少私寡欲,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
2,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是
《庄子》讲:“其嗜欲深者,天机浅”。意思是说,得利益的心太深的人,明白的道理少。
《庄子·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逍遥游》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说,至人不贪图私利,真正的神人没有功劳,真正的圣人没有名气,他们都是普通的人。
《庄子·逍遥游》讲,只有“无待”才能逍遥自在。“无待”就是对外界没有任何的依赖,不依赖于外界的财富、地位、名誉。因为依赖它们只能给自己带来一时的逍遥自在,得到和维持它们是巨大的负累。只有财富地位名誉很少,才能真正地逍遥自在。
所以,当楚威王请他当相国时,遭到庄子的拒绝。庄子一生只以编织草鞋等小生意为生,过着贫穷但又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不追求财富地位名誉,才是高智慧者。这与老子的高智慧者少私寡欲思想是一致的。
二,老子和庄子的修身养生思想很相似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反映了庄子尚柔的修身养生思想。厨师庖丁在解牛的时候,只用刀割骨头之间的缝隙、柔软之处,从不用刀碰筋和骨头。他用的刀已经使用了19年,却还和新磨的一样锋利。一般的厨师用刀砍筋和骨,所以使用一年就已经卷刃,不能再用了。说明尚柔、不争强好斗可以使事情持续得更长久。
修身养生的道理也和厨师使用刀一样。如果用柔和的方法处世,不与别人争斗,就可以少受损伤,做好修身养生,达到长寿。
老子《道德经》讲: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草在柔软的时候是富有生命力的,僵硬时是接近于死亡的。柔软的状态保持得时间长,寿命就会长。
可以看出,庄子的修身养生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
《庄子》讲:私心是百病之源。私心太大,极力地追求,会过多地消耗自己的精力。而且有时得、有时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从而损害自己的健康和寿命。所以《庄子》讲:“少私多寿,寡欲多寿”。
这和老子的少私寡欲利于养生长寿的思想是一致的。
比较后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修身养生长寿思想是一致的。
三,老子和庄子都认为,“无为而治”是治国的最高策略。
“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对下属和人民少干预或者不干预,让下属和人民自己决定怎么发展,让国家顺其自然地发展。
对什么事都放不下心,对下边的事都要干预的,日夜操劳的,并不是一流的领导。只有轻松工作的领导,才是真正会干的。
道德经
“无为而治”被称为“事少而功多”,就是事情虽然做得少,效果却很好。
老子和庄子的学说都是讲怎样修身、养生、治国的道理。他们的核心和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所以后人把两人思想合在一起,称为老庄学派。两人都对中华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所以,后入把老子和庄子并称为“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