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 出自哪?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自然辩证法哲学【马克思认为,就其现实性上,人就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都是感性对象性关系,孤立的无对象自我是不存在的。】我们关于自我的身份观念来自与你和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在家庭互动中形成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在学校中形成师生互动关系,在公司中形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市场中形成分配与消费关系。通过这些互动关系形成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在这些社会角色中收到某种社会规范的制约,形成特定的行为与观念,这些具体关系中的行为与观念就是自我。【 与其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如说人是社会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产物。】没有社会化,自然成长中的我们只能是野兽,通过特定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同辈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我们如今的价值观,信仰,思维与行为方式。【我们将到哪儿去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如何获得归属感的问题。】刚刚来到陌生城市的大学生,没有亲戚朋友帮忙,没有老师指点方向,独自地面对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流,面对路人异样的眼光,仿佛在嘲笑你这个异乡人,孤独感,迷茫感顿时笼罩着你的心灵,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哭泣一会,和父母打一通电话。涂尔干指出社会整合程度对自杀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与我们周围的群体关系越紧密,与群体成员相处的越和谐,越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平衡,这是因为在整合度高的群体中我们越容易获得归属感,面对死亡,与其说人们在恐惧自身存在的丧失,不如说是对群体关系丧失,归属感丧失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