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又称学习风格。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的本质特征。近年来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提出,学习方式又依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刺激反应,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方式是生成和建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实现自我需要而采取的手段和策略。我们平时所常见的哪些诸如“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小组讨论交流”等都属于学习方式的范畴。学习方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很多类。如人们根据学习方式出现的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不同又将其分为接受式与发现式学习方式,根据学习内容的存在方式又分显性和隐性的学习方式。等等。以及个体学习学习方式、集体学习学习方式、理科学习方式、文科学习方式、课内学习方式、课外学习方式, 还有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 但不论怎么说,学习方式都无优劣、先进与落后、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但存在着差异性,同时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由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它的优势所在,也有它的不足所在。如,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很强,这样特别适合我们当前的高考,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进而使这方面也相对要弱,有悖于我们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很好的迎合新课程理念,但它们却削弱了数学的严格证明,用合情的推理取而代之,从而丢掉了数学的核心和本质。如果长期不当的使用,就会降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会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而影响我们当前高考升学率。关于影响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也有学校、社会的,等等。鉴于我们当前使用学习方式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加强对使用学习方式问题的探讨,研究如何有效的使用它,即针对不同的教学实际我们能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 ,进而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能优于目前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还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对此我们建议: 一、不要排斥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当前,我们在使用学习方式时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即认为传统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学习方式都能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有排斥感。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前面说过,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优势所在,也有它的不足所在。在使用时我们要发挥它的优势,克服它的不足。接受式学习方式针对以下两种内容具有很好的效果,一是当学习内容不易探究、发现时;二是当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有限,或不能完全理解时。而在数学上,其本身也具有这些特点。如,数学中有一些知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结晶,但是,这些知识超出了学生目前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而言,这些知识也是不可证明的,不便探究,或者可探究的成分较少,需要先接受下来,再慢慢理解,理解也只能达到一个相对的水平。数学中还有一些知识属于统一规定好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是能注意发挥它的优势,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不要以为越新的学习方式就越科学、越有效果 当前,我们在使用学习方式时还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即认为越新的学习方式就越科学、越有效果,因此有很多人都把使用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了自己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并把提高教学效果的希望也寄托在它上面,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前面说过,学习方式无优劣、先进与落后、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因此,学习方式的使用是否有效不取决于它们,而关键取决于我们是否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地使用它。因此,我们要把目光放在我们当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上,放在当下影响学习方式的有关因素,如,学生的个体特征,教师的个体特征,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包括学习内容等上。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找到适合我们实际的有效学习方式。 三、要明确有关关学习方式的含义及相关要素 如合作学习。其含义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要素是指:(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其条件为:有吸引力的主题、有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其一般程序为:(1)调动合作动机,明确总体目标任务;(2)合理分工,明确个人责任;(3)合作互助、共同前进;(4)沟通与交流;(5)学生互相评价;(6)小结问题解决(任务完成) 。 四、在选择教学方式时,我们要研究其现实的合理性、适切性 即要研究什么特征的知识需要选择什么学习方式,什么学习方式适合什么特征的知识,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什么学习方式。还包括研究学生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情感情绪)、教师的特征(教学风格、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人格品质)和社会的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如,超验性的知识、合情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适于开展接受学习,经验性的知识、演绎性的知识和对象性的知识,适于开展探究学习。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而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选择教学方式时的其现实的合理性、适切性。 五、我们应学会整合学习方式,或者说要能够多元化的使用学习方式 即在接受式学习中引入探究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启发分析法、讲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习方式的整合 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机制将各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让所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 研究表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以单一不变的教学方式对待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失败。例如,教师在呈现一个新的概念或规律时,先用言语进行描述并给与定义,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让学生练习应用。这是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适合善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而不适合那些擅长通过具体操作而获得知识的学生。因此,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均衡地实施匹配策略,一是每一类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方式接受教学的影响,避免只对一种学生实施过渡的匹配而忽视其他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注意有意地使用错位失配策略,以弥补某些学生在学习方式或心理机能方面的欠缺或不足,优化他们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使他们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情景。例如,对于偏好独自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与表达。以掌握动作技能或智慧技能(又称程序性知识)为目的的学习任务,要求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也一定要亲自操作,以确保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