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实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历史上,诸葛亮一直都是神一样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成为了中国人智慧的象征,大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大多数人了解诸葛亮是从三国演义入手的,先暂且不说三国演义里面的虚假成分很多都是写诸葛亮的,即使将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的描写当作是真实的,也足以显示出人们对他的评价实在是言过其实,诸葛亮固然是以为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点是无可厚非尽人皆知的,在这里笔者就不想谈他的杰出之处了,暂且说说其不足吧. 首先,做为一个统兵将领和国家治理者来讲,需要其敢做敢为,拥有大气魄,大胆识,但是诸葛亮做为一个读书人在这点上显然有不足之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北伐曹魏的时候,魏延建议出骑兵偷袭长安,被诸葛亮毫不留情的拒绝,其实这样一个计划也未尝不可行,行军打仗,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豪赌,要么打败别人要么被别人打败,没有拼死一博破釜沉舟的气魄怎能致胜千里呢?另外一点,在于其过于明哲保身,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关于蜀国接班人谁更合适他心里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然而在刘备征求其意见时,他却为了避免陷入宫廷斗争婉言推托了,这无疑为蜀国后来的衰败留下了伏笔.他的初衷是处于忠于刘备考虑,但是他没有做出正确的忠君之举,既然要忠就要就要对刘备以真言相告.刘被之死也不可以说和诸葛亮毫无关系,当刘备决定出兵东吴的时候,赵云等大将竭力阻止,因为他们知道这从战略上行不通,但是作为连吴抗曹战略制定者的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却基本是沉默的,当刘备走了以后他才叹息:要是法正尚在就好了.为人臣子,直言敢谏的精神那里去了. 其次,作为一个大的政治家,应该胸襟广阔,能容人能容纳不同意见.但是诸葛亮显然在这方面先天不足.最典型的就是他造就了魏延这个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三过演义>>里面诸葛亮说魏延头有反骨这恐怕是其书本作者虚构的,希望更能突出诸葛亮的完美形象.但是如果还历史一个真实面貌,我们会发现,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只是作战风格和性格上面的矛盾.诸葛亮生性谨慎,行事小心.而魏延敢想敢做,颇有胆略而且很有想法.两人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通常诸葛亮是统帅而魏延是先锋.属于军队里面的一二把手,而在军事决策的时候一般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而魏延的策略却经常的锝不到采纳.但是在作战的时候,魏延一直都是一马当先,立功无数.可以说诸葛亮在决策上对魏延是极力排挤,在正面作战上面多加利用.这不可能不引起魏延的不满.而诸葛亮生前就非常猜忌魏延,这样的将帅不和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诸葛亮引发的.诸葛亮临死时,又设下局对付魏延,最后导致魏延不得以造反被杀,可以说全是诸葛亮一手造成.另外一个无法容纳不同观点的的典型的例子是诸葛亮死前给后主刘禅留话,让刘禅把蜀国旧的由其创立的典章制度照旧,实际上在当时那样一个多变的社会里面,一个制度形式是不可能永远管用的,后来蜀国政治的废弛也和这个有关系.这些可能是由于诸葛亮年轻时候的一系列成功导致的,他成功的太多了,导致迷信他的人太多了,而结果是他自己最后也迷信了自己. 诸葛亮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大概就四他在人事制度上面的失误,诸葛亮在选择人才运用人才上面和三国时期的几为创国君主实在不不能相比.刘备能识人,曹操能拉拢人,孙权能纳人.诸葛亮时期蜀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几乎就是废弛的,以至于在他死后出现蜀中无大将的局面.他生前只器重过两个人,一个是马谡,但是马谡虚有其名,只能纸上谈兵,另外一个是姜维,但是姜维独木难撑大厦. 诸葛亮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其性情,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情商,诸葛亮无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人.尤其在其老年,最典型的一次是在其攻打魏国形式大好的时候他听到张苞逝世的消息吐血倒地,最后导致其不得不退兵回去,以至贻误战机.诸葛亮始终都没有想明白,他就是蜀国唯一的希望,他的身体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而是整个蜀国的,他的生死存亡关系到蜀国生死存亡.他始终都不明白,以至于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因为过担忧而废寝忘食,导致身体虚弱.直到他大限将到他才明白只有或者才有希望的道理,但是一切都太晚了. 尽管说了诸葛亮这么多的不是,但是总体上讲他仍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军事家,人无完人,不可太奢求完美,仅做次文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