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定远县东兴盐矿()

定远县东兴盐矿()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定远县东兴盐矿()

定远县盐矿位于定远县城西偏南17公里的东兴集,矿区有公路与县城连接通往各地,交通比较便利。

定远县为梁朝定远大将军曹世宗破魏后所立。翻开县志,无矿产资料开采记载。1988年8月在定远县城西偏南17公里的东兴集烂草屋村附近,矗立了一座雄伟的盐城,揭开了定远县矿产资源开发史上崭新的一页。

定远盐矿是1971年12月12日发现的。矿体赋存在老第三系定远组砂页岩内。矿体在平面图上像一个东西向摆放着的豆荚,长约8500米,宽400—2390米,厚度变化大,中心厚度达198.40米,向四周逐渐尖灭;纵剖面呈顶平底凸的铁锅状。岩盐储量17亿多吨(其中氯化钠12.4亿吨)。

本区有记载的地质调查自1960年开始,先后有省地质局石油大队和三四五队、华东基建局五○五队、安徽省煤炭厅一二○勘探队等在该区寻找石油、石膏及煤。这些地质调查,尤其是石膏矿的发现与勘查成果,对在该区开展盐矿普查提供了重要线索。为此,1964年,省地质局为寻找国家急缺的盐矿,由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组成以陆彦邦为主的找盐专题组,研究了定远石膏矿区找盐线索,并写了报告初稿;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综合研究队撤销,技术人员下放劳动,该项工作未能继续下去。

1970年,江西找到大盐矿,毛泽东主席作了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特别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当时的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知道了江西找到大盐矿的消息,在北京和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相遇,并谈了在江西找盐情况,回来后立即找省冶金地质局询问安徽是否也能找到盐。同年3月,在省委和国家计委地质局的指示下,当时的省冶金地质局(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巩水林负责地质工作,唐永成为分管有色和非金属的技术负责人)向三二五队下达了找盐任务。谷元令、王翠莲把这一情况告知三二五队地质技术负责人吴丰洲以后,该队即组织人员收集资料编写设计,根据定远盆地含有丰富石膏矿这一点出发,确定定远盆地为第一个找盐目标。

1970年秋接受找盐任务的吴丰洲等,即开展野外工作,在进行水化学方法找矿的同时,还发动广大群众报矿。当时县、公社、大队利用有线广播和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大打一场找盐人民战争,在短短几个月内他们调查的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有上千口民用井、泉及涌水点,发现程桥有一口矿化度较高的自流水井后,在吴丰洲的提议下,经省冶金地质局领导审查批准,就在那口自流井附近定下了第一个找盐钻孔。当时已是9月下旬,省冶金地质局要求三二五队在四、五天内把3台钻机从近千里外的淮北运到程桥,该队革委会主任吴焕义亲自组织并跟车搬迁,汽车开不进工地,肩扛人抬,发扬王进喜铁人精神,硬是在风雨中奋战3个昼夜,于1970年10月1日国庆节开钻。

为加强领导,经冶金地质局报请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于同年11月成立了盐矿指挥部。由在该县蹲点的省工作组组长魏斌担任指挥,副指挥有巩水林、唐永成、张河江、朱永华、刘福考,县委派二人协助,张河江主持日常领导工作。另外,因三二五队离定远太远,决定找盐的全部人员转归三二三队(即安徽省地质局第一水文队,后从该队分出矿产地质勘查部分,成立安徽省地质局三一二地质队,现简称省地矿局三一二队)领导。

找盐组在研究了区内物、化探资料后,首先在沿重力图圈定的盆地中心部位布置了岩01、岩02、岩03孔,工人们精心操作,技术人员仔细观察岩心和测定氯离子(水的含盐度),都在等待着见盐时刻的到来,然而3孔都未见矿。这时部分同志产生了焦急情绪,为此,1971年5月上旬,由巩水林主持在定远县召开了三二三队、三二五队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座谈会,会上争论热烈,最后一致认为对已有资料尚需进一步分析研究,加强地质调查,重上物探工作,并决定派人去江西盐矿等地学习、取经。

1971年6月,派往外地学习人员回来并汇报了江西省地质局九○九队找盐工作经验后,省冶金地质局副局长兼盐矿指挥部副指挥巩水林,立即部署调三一二队(太湖)物探连进定远和增调人员成立综合研究组(组长为符广凯)。

三一二队物探连在该区配合找盐的野外工作是从8月份开始的,先做已知钻孔的井旁电测深,并对照江西盐矿电测深曲线,分析原省煤炭厅及华东石油勘探局所做的1∶10万和1∶20万电测深曲线。当时物探连的技术负责人余良弼首先对原有的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通过对700多条曲线的逐条研究,终于发现原煤炭部门所做的522条电测深曲线中有一条(该点位于东兴集西北烂草屋附近)与江西盐矿曲线很相似,提出了可以布孔验证的意见。这一异常的发现与孔位的确定为定远盐矿的发现拉开了序幕。

几乎与此同时,地质组从岩05孔发现了较厚的含膏和芒硝的灰色岩层,该组向物探提出以05孔为中心,追索灰层往哪个方向变厚。

物探连决定为查证烂草屋异常曲线,又布置了3条电测深剖面(12、11、10),发现了一系列与江西盐矿相似的HKH曲线。当时05孔即将结束,吴丰洲征询余良弼布置下一孔的意见,余提出11线的185点可作为岩06孔孔位,并预测高阻体厚200米,底界埋深400米。

岩06孔(即901孔)于1971年11月25日开钻,打到孔深395.36米后终于见到了洁白如雪的岩盐。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在场的所有的人都用嘴去尝,尝一口那苦咸如流淌出来的汗水的盐味。

那一天是1972年2月12日。

此后又经2年零4个月的评价和勘探,于1974年3月结束了野外工作。

东段勘探报告于1973年12月提交。报告编写人为吴丰洲、李振江、张卫红、彭万芬、罗明光、桑贤尧、李占扬、王寒波、李长亮、戴国模。

西段勘探报告于1975年12月提交。报告编写人为吴丰洲、张卫红、李占扬、王寒波、戴国模、李长亮、王大强,西段勘探地质组长为林丕纲。

三二三队革委会主任为朱永华、副主任为张河江(兼盐矿副指挥)。

三二三队地质负责人为石仁宜、沈益三。分队长为曹希德、李炳金。

还有许多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地质人员及其他人员都为找定远盐矿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应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这一段找盐历史,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教益:

1.定远盐矿的发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江西盐矿被发现后毛主席的指示及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是促成在安徽寻找盐矿的一个因素。当时省委领导李德生、娄学政、杨效椿都亲自过问找盐的工作。定远县各级领导都把找盐当作一个政治任务去抓。

2.省冶金地质局的领导在关键时刻没有犹豫退缩。1971年5月的座谈会是个很重要的会议,在当时一连几孔都不见矿的情况下,指挥员只要做一个退却的暗示性动作,就会导致全线崩溃。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去江西盐矿学习起了关键性作用。学习之前,一直认为岩盐相对泥岩、粉砂岩来说属高阻(40—50Ω·m)层,注意力放在寻找盆地内高阻带,实际上,盐矿体外层由于地下水的溶化已呈氯、钠状态弥漫于顶底板及周围岩石中,形成了一个低阻包围圈;就象鸡蛋的蛋黄,被一圈蛋清包围一样,在剖面图上为一低阻带,在电测深剖面上则为低阻中有一个小高阻(HKH型)。所以目标对准盆地内的高阻带岂非南辕北辙!通过去江西调研,目标转向了红盆中低阻带,从而很快揭开了定远盐矿的秘密。在这里需要提出有二个人功不可没:其一是吴丰洲,他第二次去江西学习时,专程去樟树物探队收集周田盐田的物探资料,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些资料是十分宝贵的;第二是余良弼,他联系定远盆地物探资料,分析盐田电测深异常本质特征,得出了主客观相符的认识,对岩06盐层预测的精度是相当高的。

此外,综合研究组参考以往成果和最新资料,针对找盐工作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合肥盆地北部陆相沉积岩地层层序,确定第三纪定远组(梁园组)为找盐目的层,圈定定远、梁园、撮镇、桃溪四个为较有希望的成盐盆地,这些成果无疑对找盐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定远盐矿开发一期工程于1988年8月开工,1990年4月11日一次投料试车出盐,当年产盐4万多吨。1991年产盐8.2万吨,产值2809万元,创利税450万元,一跃成为定远县利税超万元的“四大金刚”之首。二期工程1992年4月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4年完成,届时一、二期合并年产精盐30万吨,产值超亿元,创利税4000多万元,跨入滁县十大企业先列。另外加上被带动的一批相关企业,实际上定远盐矿已成为带动全县腾飞的龙头。

还要补充一句,在定远盐矿开发中地质队还做出了新贡献,三一二队为一期工程打了13口优质盐井。

当年贫瘠荒凉的烂草屋附近已是高楼林立,机声隆隆,象雪一样的精盐堆如小山,整装待运。饮水思源,70年代初期百名地质战士的努力为一方百姓带来繁荣和幸福。

盐城内有座80米高的热电站烟窗,直插云霄,这就象一座丰碑向人们叙说着当年地质工作者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