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为什么没有成为十大元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粟裕,没当选元帅,非资历的原因!只有一个唯一原因,就是元帅名额有限。1953年第一轮名单出来(被列入,未正式公布),粟裕自身谦让,1955年第二轮名单出来(未列入),周总理力挺陈毅封元帅。而名额有限,是党中央综合权衡的结果。毛主席说的,粟裕论资论历均可评为元帅!是符合基本条件的,但名额有限,轮不上。
粟裕在1953年是进过元帅名单的。党外民主人士邵力子知道后,还拿着中央文件材料(《全军上校以上军衔干部鉴定报告》),提前通知并兴奋地指着名单材料给粟裕看。才有了后面粟裕主动向党中央提出让帅一事儿。
而粟裕让帅,与其他将领不同,是上会之前就知道消息并给中央了让帅反馈。其他很多将军是上会之后知道了名单才主动申请让衔的。所以,不要以上会名单中元帅里没有粟裕来说事,什么粟裕从来没在名单中,那是名单上会之后的事儿,名单出来之前是1951年至1955年这么长时间的评级反复商议工作。
原定计划1953年7月授衔,1953年初,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指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7月实行军衔制度。”
1953年2月17日,中央军委正式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肖华为副主任,开始全面着手各级军衔人员的评定。
到5月,总干部部向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呈报了《全军上校以上军衔干部鉴定报告》,原定如果没问题就在7月正式公布。可惜,因当时朝鲜战争激战正酣,彭德怀权衡后,在报告上批示道:“今年各项工作具均挤在一起,颇为紧张,军衔似应推迟至年底为好。”于是,授衔工作再一次被推迟。
在这次未能公布的授衔报告中,粟裕在元帅中排名第七。
所以,现在一切对粟裕封元帅是否符合条件,资历不够的讨论争议,在1953年的《全军上校以上军衔干部鉴定报告》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可惜此文件至今未解密。一切待时间来证明吧!
现在有关粟裕未进入元帅名单的争议,是指1955年的两次上会名单。这次名单上,粟裕确实未被列入。
大家讨论的起点不同。不能简单以1955年上会名单来讨论,而应以1951年评级工作开始,1954年军委换届,整个评级工作中间曲折来讨论。所以,这里就有个出入,之前是先商定的元帅以及大将之下的名单,再商定的元帅名单,最后才商定的大将名单。而1955年上会时,却是先定的大将名单10人,再是元帅名单10人,确定了10大帅10大将,最后才是确定元帅及大将之下各级名单。
那为什么是十大将十元帅?十进制计数,以1~10排名,符合国际通例,也符合中国十全十美的古今习惯。所以,10元帅,与国庆节10月1日相对应,圆满,完美!必须的。因名额有限!由此,才引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粟裕的主动退出。而刘少奇提出的陈毅应与邓小平同样文职原因应退出,意思是由粟裕代替三野的提议,被周恩来否决,总理力挺陈毅当选元帅。
原定综合平衡,从五个野战军中各候选2人,刚好10名。
第一野战军:彭德怀、贺龙(一野主力大多是他的晋绥边区部队构成,也是红二方面军缔造者,贺龙晋绥野战军的三个纵队先后划归彭德怀指挥,加入了西北野战军阵营。)
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
第三野战军:陈毅、粟裕
第四野战军:林彪、罗荣桓
华北野战军:聂荣臻、徐向前
但朱德、叶剑英必须入选,一个是军队缔造者、创始人,一个是红军两次生死挽救人!所以,必须让出2个名额来。毛主席发话,邓小平已离开军队自动弃权。那就只剩下一个名额争议。而粟裕当时已经不再是中央军委委员(1954年9月成立了12人新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虽说有刘少奇、刘伯承、朱德、陈毅这些老领导的大力支持,甚至黄炎培还力挺,但是一来已经不在军委名单中,二来粟裕在1953年已经表达过主动谦让,高风亮节。
说到资历,粟裕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军将领中军功第一,资历也高,有德有才,是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干的是事实上的司令和政委的事情,华野上下无不听其指挥,创造的鬼神莫测的战法与“以战养战”“以弱胜强”,是军中少有的文武全才!
论打仗,粟裕是"战神"。林彪评价粟裕尽打“神仙仗”,军中没有几人敢打。而林彪一生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常常数倍于敌,四平一仗,五倍于敌,伤亡万余人还打输了,输给了只有杂牌军部队的陈明仁。毛主席曾评价,林彪打仗,不如陈明仁。而毛泽东主席曾对来访中国的英国蒙哥马利将军说道:“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一言以蔽之。而事实上也如此,抗美援朝选将,第一粟裕,第二林彪,第三彭德怀。毛主席曾说过:“论功、论历,粟裕可以领元帅衔。解放战争中,谁人不知华东粟裕啊!”
粟裕是八一南昌起义,随朱德到井冈山与毛汇合的800人之一,参加红军最早!与朱德、叶挺、陈毅、林彪一起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陈毅是团指导员,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警卫班长。井岗山至中央苏区时期,任红十二军六十五师师长、红十军团参谋长兼任十二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历次反“围剿”。后来与陈毅一起没参加长征,在南方新四军打游击,曾任红十军团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后黄桥战役一举完整歼灭国民党一个军,连军长都打死了。再后,与陈毅一起,在毛中央指示下建立了苏北、苏中根据地,是创始人之一,陈毅为正,粟裕为副。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华中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军功巨大,战绩辉煌,韦岗伏击战,是江南新四军对日寇第一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蒋介石特别致电表彰粟裕:“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车桥战役,生擒重伤的日军三泽金夫大佐,创造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生俘日军最多、抓获日本军官职务最高两项纪录(大大超过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高邮战役和陇海东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日军1100余人,创造我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纪录,是中国军队对日最后一仗,此仗使华中和山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战日战争胜利后全国19个解放区中,有苏中区、苏浙皖区、浙东区3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均为粟裕所部开创。最后,解放战争中军功第一,仅第一年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数就占军中功劳的一半,甚至光辉都掩盖了其抗日战争时的辉煌战绩。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是当时华东野战军实际负责人,而且最早策划了决定性的淮海战役,战局从“小淮海”最终演变成“大淮海”,将解放进程时间缩短了至少三年。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豫东战役,苏中战役7战7捷,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军中,刘少奇、刘伯承、陈毅、朱德,均是其老领导,又力挺粟裕。
真相是,评级工作从1951年至1955年,中间经过多次曲折,不仅负责人变化,而且名单人选也多次变化,比较正式的名单共有2次。一次是1953年5月呈报的《全军上校以上军衔干部鉴定报告》,里面元帅名单中列有粟裕,本待7月正式公布并授衔,后因朝鲜战情而荒废。第二次是大家已知的,1955年两次会议上会的授衔名单,其中明确了拟给前一年1954年新选出来的中央军委委员11人授元帅。中央军委是1954年9月成立的,主席是毛泽东,不设副主席,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1人。但毛主席不愿意做大元帅,并提议凡是已调地方文职工作的都不参加授帅,因此,邓小平没有授元帅,而周总理坚持陈毅虽文职但要授元帅,最终是10大元帅。其实,说粟裕从来没进入过元帅名单,大家反复争论的,不过是1953年名单,还是1955年名单,元帅名额是从干部考评中出,还是从新的军委中出,这里就存在元帅评选差异。而十大将十元帅初定,是1955年初,中央书记处5人在中南海颐年堂敲定的,再上会确定全部将领名单,正式授衔是在中南海怀仁堂。
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所以,真实原因只有一个,名额有限。周总理立挺陈毅,称其文职工作不影响封元帅。毛主席立挺罗荣桓。不否认罗荣桓的政工成绩标榜史册!只是元帅的标准要不要看军功,要不要把军事能力与素养,带兵打仗作为评判标准,是掌握在毛主席手上。所以说,什么资历、人品都是伪命题,最终还是毛中央的决策。粟裕相对于罗荣桓政委来说,军功肯定是无话可说,超过太多,但在早期军队缔造与建设的功劳上还是差了点点,加上粟裕主动谦让。而同时谦让的还有罗荣桓,其自认军功平平,离评元帅差距太远,最终决策元帅人选就落到了毛主席身上。是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让帅,而亲笔给罗荣桓写了一封劝帅信。所以,十大开国元帅尘埃落定!真相如此,与资历无关。粟裕没有长征,所以不要以那一阶段的红军军功与级别来说事。相反,此一时期粟裕是新四军苏北根据地指挥部副指挥,不仅与陈毅一起建立了苏北、苏中根据地,而且还以7000人的兵力,战胜并全歼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属国民党军89军1.5万,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打死89军军长李守维,取得了黄桥战役的大胜利。可不是一些人说的,粟裕的军事光辉只有在解放战争才大放光芒。也不是一些人说的,粟裕没有建设根据地,没有拉队伍,资历不够。正如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毛主席曾对粟裕说:“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名额有限是主要因素,而不是因为粟裕资历不够或者人品等其他猜想。名额有限,不是说从1951年评级一开始就定了10个名额,恰恰相反,当时考虑并提名的初始名单候选范围是16人元帅名单,毛主席为大元帅,其他人为元帅。而10大元帅名额的确定,是1955年初党中央领导层在中南海颐年堂商讨并首先定下的10大将10元帅。然后,才是全部授衔名单上会。就是首先有了10大将10元帅,所以,傅作义、程潜、龙云、卢汉等一批符合大将资历条件的才没有进入名单,因为名额有限,不然,为什么满足条件而又不封呢?像陈明仁、廖运周这些低几个级别的都封了将军,如何服众呢?肯定是名额有限嘛!理由充分。因为,陈明仁将军以师级封为上将,而傅作义、程潜他们均是大军区级,按授衔级别至少是大将。那么,如果封为上将与陈明仁同级,那不如不封,搞出矛盾。如果封为大将,那出生入死,风雨多年,贡献巨大的战将如何想?所以,只有定下10大将10元帅的名额限制条件,挨个排号入座,那么轮不上,就理由充分成立了。因此,粟裕、傅作义、程潜、龙云、卢汉均属于向上轮不上号的。而粟裕授衔当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前任为徐向前、聂荣臻),向下可封第一大将,他们几位就位置尴尬了,因为名额有限,像傅作义、程潜、龙云、卢汉等起义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其资历完全足够评大将军衔,因为比他们级别低几个档次的陈明仁、董其武都是上将军衔,比之前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级别均上升了一个级别。所以呢,最后一刀切,他们这一批均不授衔,加上其本人也主动申请不授衔,于是出现了名单中有陈明仁、董其武等,但没有更高级别的国民党起义将领的独特情况。因此,不是资历原因,最大原因就是名额有限。十大将十大帅,是1955年名单上会之前,中南海首先定下来的原则。对吧,并非资历原因,而是名额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