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地震主要有两类,其一,火上地震。火山爆发可以引起地震,这类地震强度不大,占地震的总比例也不大,在地震构成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二,构造地震。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类地震,强度可大可小,最强烈的一批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我在这里主要谈论的是构造地震产生的原因。 构造地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板块的运动导致的。地表局部重力的改变,有时也可以导致构造地震。比如,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地表局部的重力分布,有时会导致局部区域板块的断裂。断裂的过程,会产生构造地震,这样的地震强度一般不大。 大型水库还可以通过另一个模式产生地震。大型水库通过改变地表局部重力分布,影响附近某些断层地带的水平压力(压强)变化,导致这些断层在水平压力(压强)的改变情况下,引起断层错位,产生断层位移,释放巨大能量,引起地震。这样的地震强度可以很大。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地震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地震的最主要能量来源。. 板块的运动导致板块挤压,板块相互挤压,导致板块发生挤压形变。挤压形变会导致物质缓慢运动组合。如果挤压力在某个范围内,物质通过自我缓慢形变来适应这个挤压力,此时不会发生地震。如果挤压力(压强)超过某个范围,物质难以通过自我缓慢形变,适应这个挤压力(压强)。此时物质就会被挤压破裂,物质之间出现位移,这个过程很迅速,放出很多能量,会通过地震波把放出的能力传递出去,这就是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在大板块相接触的地方,比如海沟附近。两个接触的板块挤压力(压强)很大,往往都能超过某个强度范围,这里经常发生地震,世界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大板块相接触的地带。 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的作用力很大,这个相互的水平挤压力(压强),通过板块的组成物质逐渐传递,最后这些水平挤压力(压强)相互中和。 板块受到挤压力(压强),板块内部的物质构成不一样,传递水平挤压力(压强)的能力不一样。传递挤压力(压强)能力比较弱的地方,会产生板块内部物质的错位。物质的错位(位移),会迅速的进行,这个过程就是地震。这个地震的能量来源,是通过板块上的水平挤压力(压强)供给的。这些挤压力(压强)的能量来自大洋中脊。是大洋中脊下面的高温岩浆上升,在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向四周扩张,这种扩张产生的挤压力,就是构造地震的能量来源。 大洋中脊下面,这些上升膨胀的高温岩浆,推动着两边的板块,向两边运动。高温岩浆向四周的扩张,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也是地球大部分地震的动力来源。(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260130) 地震的分配,世界每年平均释放的地震能量基本一定。因为大洋中脊下面,上升膨胀的高温岩浆总量基本一定,推动板块向两边运动的距离也基本一定,释放的能量也跟着基本一定。如果在板块交界地带,通过地震放出的能量多了,在大板块内部(比如亚欧板块内部),通过地震放出的能量就会少。因为板块交界地带通过地震放出的能量与大板块内部通过地震放出的能量之和,大小应该比较固定。 大板块内部的构造地震震源,主要产生在断层地带。小断层产生小地震的震源,大断层产生大地震的震源,没断层不产生地震震源,这是一般规律。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知识,估计在大板块内部,基本可以避免地震。让地震尽量在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发生。地震是不可以避免的,因为我们是无法阻挡板块运动。减少地球的地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估计,未来我们可以改变地震可能发生的地方。 地震应该是可以大致预测的。我国发生的地震主要是陆地地震,大量的人口就生活在震源附近,应该是可以大致预测的。陆地地震估计比海洋地震要好预测一些。 地震震源越浅,地震预测就越容易。地震震级越大,地震预测就越容易。常见的地震,是板块挤压导致的。在大的地震发生前,会有很多蛛丝马迹。比如,地表与地内的许多地方应该发生形变。有形变,就会产生一些形变效应,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形变效应,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比如形变会提前产生一些小地震,会产生一些电磁效应。我国的地震震源主要发生在陆地上,测量地震的仪器,可以离震源比较近,相对日本的地震,比较容易预测。因为日本的地震,很多都发生在海洋中。 地震主要产生在地震带,大板块内部的地震带,就是大板块内部的断层地带。非地震带(非断层地带)几乎很少产生地震。水库建设应该避开地震带。城市的建设也应该避开地震带。这是预防地震的好办法。 水库建设在地震带上,可能会诱发地震带产生地震。导致大板块内部,地震数量增多,危害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