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多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多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没收官僚资本、解放区的公营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收归国家所有。

1、没收官僚资本

没收官僚资本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措施,即将其接收过来,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官僚资本是旧中国最腐朽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之一,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革命的对象。

解放前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将其没收并改造后,可使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可使生产力得到解放。

到1949年底,国家先后没收了2858个官僚资本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收归国家所有实施的纲领:

在1949年胜利前夕,共产党明确宣布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一、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二、没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垄断资本即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就是最早产生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毛泽东说:官僚资本“替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在解释保护民族工商业这条纲领时,毛泽东说:“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

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解放区的公营经济的发展介绍:

公营经济开始建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初期。1927年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就有军械处、被服厂、公卖处、公营商店等。

一方面,政府统一经营的工业迅速增长,如陕甘宁边区,1937年公营工厂职工只有700人,1942年增至约7000人,占边区工厂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纸张、药品、火柴和公用棉布基本自给,并能炼铁,制造小型机器和化工原料,炼制汽油柴油。

另一方面,部队、机关、学校以农业为主,包括工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生产事业也蓬勃成长。这就使部队机关学校自己动手克服了物质困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强了军民团结。

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扩大,公营经济在老解放区继续发展,在新解放区没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产业和国民党政府官僚资本归人民政府所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逐步发展成为掌握全国经济命脉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多选)

扩展资料

随着全国解放的来临,中共中央于1949年上半年先后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关于接收江南城市给华东局的指示》、《关于接收平津企业经验介绍》等,详尽规定了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方针和政策。

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立即接收国民政府的国家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所有。至1949年底,没收官僚垄断企业2858个,拥有职工129万人,其中包括控制全国资源和重工业生产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全国纺织业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兵工系统和军事后勤系统所办企业,陈立夫、陈果夫“CC”系统的党营企业,以及各省市地方官僚系统的企业等。

接收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核心“四行二局一库”(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汇业局、合作金库)系统,国民党统治区的省市地方银行系统2400多家。

接收了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属全部运输企业,计有铁路2.18万公里,机车4000多台,客车约4000辆,货车4.6万辆,铁路车辆和船舶修造厂约30个。还没收了复兴、富华、中国茶叶、中国石油、中国盐业、中国植物油、孚中、中国进出口、金山贸易、利泰、扬子建业、长江中美实业等10多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营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没收官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