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的"微明"具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的确“微明”有擒纵捭阖之意,其实原意本来就涉及人性,军事是衍生物。不过要深入理解,应从全文出发,并参考前人的注解。“微明”全段如下:“将欲弛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36章》)”。 晋人王弼注解“微明”的今译为“由以上几点,而测度之自能明白到很微妙的地方”。我觉得王弼的见解只是蜻蜓点水,反而在渐西村舍刻本的《老子异》有好多很好的注解。在这里,无法一一抄出,我把〈纯甫〉注的论述摘出,以备分享,这论述甚为奥妙。============================================================将欲云者,将然之辞也。必固云者,已然之辞也。造化有消息盈亏之运。人事有吉凶倚伏之理。故物之将欲如彼者,必其已尝如此者也。将然者虽未形,已然者则可见,能据其已然。而逆观其将然则虽若幽隐,而实至明白矣,故曰是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正此理也。虽然谓之微明,则微而明可也。明其微而不可也。何谓微而明?韬此理以自养静深殓退优游自得,如鱼之不脱于渊是也。何谓明其微?炫此理以示人,启寡招尤,借寇晦盗,如以邦之利器示人是也。庄子胠箧盖明此意。利器,兵也,设喻之言。盖微明之理,圣人用之则为大道。奸雄窃之,则为纵横捭阖之术,其害有甚于兵刃也。故圣人喻之以利器云。============================================================上述推断得较全面,微而明可以,明其微不可,也就是寓意深藏不漏,使敌人处于松懈状态,然后击之。此“微明”之用法据〈纯甫〉所说,如用于正道,应该是一种大道。如奸雄用之,则是一种利器。说白了,“微明”的用法其实在是在玩弄人性。我个人认为“微明”正道的用法早见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用正道的方式先取信于人,只不过目的并非夺利。所以正道的用法没有历史记载。而且人终归是人,色、利、欲终究永远存在、无法去却的,因此正道的方法无法永续地用下去。其实,好与坏是相对的,是看用此理时的受益人是谁罢了。犹如越王勾践卧薪藏胆,使吴王松懈,也是为了越国的国民啊。其他参考资料:http://chu.yangtzeu.edu.cn/article/list.asp?id=237 http://www.hhw.com.cn/news.asp?key=43965http://www.laozi.net/bba/viewthread.php?tid=1667【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解释】 (1)微明:即与含而不露的“袭明”相类似的“光而不耀”(五十八章)的明,义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 (2)柔弱胜刚强:柔,灵敏机动的因应弹性;弱,善下之的低姿态;刚,缺乏弹性;强,骄矜强横。柔弱胜刚强即灵动因应的低姿态可以战胜缺乏灵动弹性的强横者之义。 本章上半部所例示的从反面蓄势以求得正面目标的够取的“取与之术”是一种荡秋千式的局势推动术。这种局势推动术凭籍两翼展开,互为凭依的灵动,因顺所要干预的系统的固有震荡频率而顺势施动,它可以通过细小作用的渐进积累使得系统震荡加剧而引发系统的突变,所以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行为机理。 (3)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渊”是深厚而明澈的水体,喻指柔弱灵动的行为母体;“鱼”喻指深藏于行为母体之中的可出奇闪击的刚性配备;“利器”是普遍意义上的“兵”,是行为体的有效力的凭恃。鱼脱于渊相当于胳膊从肌体系统过分前伸,也就是邦之利器示人。【译文】 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战胜刚强的机理所在。鱼不可以离开深厚的水体而生存,国家的有效力的凭恃不可以轻易展示于人。【评析】 本章论述了一种荡秋千式的局势推动术——“取与之术”的玄妙性、有效性;认为懂得施行“取与之术”是行为者灵动因应的内明境界的外在表现,也是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机理之所在。老子因此主张以柔弱灵动的行为方式处世,不轻易“以邦之利器示人”。这是与“不以兵强天下”相对应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渊中有鱼,柔若水的邦中有利器,因此,柔中寓刚,以柔护刚,保有以刚作出奇闪击的后续潜力是老子贵柔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