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华阳河农场的农场成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原是一片杂草丛生、獐兔出没的半沼泽荒地。
1950年以来,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限额以上的农业项目。华阳河农场根据1954年国家计委批准的《华阳湖流域蓄洪垦殖工程任务书》设计方案筹建。
1955年11月,成立“安徽省华阳河农场筹备委员会”,省农业厅派师富强、孙家禹带领省、地机关干部10余人组成垦荒先遣队,开始建场垦殖。
1956年2月,由华南垦殖局林建师调来机务人员和转业军人组成机耕队,边开荒、边生产,到处是芦苇荡,起初来的时后只有40多人,一台拖拉机,和几匹牛车、马车。开始他们开荒建设,住的房子,是用芦苇草和泥巴糊起来做墙,屋顶用芦苇草简单的编织一下,几间房子连在一起,等泥巴干了以后,从房子里的东边可以看到房子的西边一眼望到底,由于中间的隔墙是用芦苇草和泥巴糊的,泥巴一干,就可以看见墙上裂出20——30厘米宽的大口子。可以说如果遇见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中雨,外面下中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下小雨,里面就是多云的天了。当年开荒20920亩,收获粮食100.5万公斤、皮棉7.5万公斤,上缴利润4.7万元;10月,成立“水利工程指挥部”,由安庆专署专员许骥任指挥长,动员宿松、太湖、望江等8县民工9141人投入垦区防洪堤工程建设。
1957年,继续扩大开荒和种植面积,是年产值82万元,盈利10.7万元。1958年下半年,农场下放安庆专区领导,由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的影响,1959~1961年亏损达107.7万元。
1961年,收归安徽省农业厅领导。耕地面积达10.2万亩,总人口12373人,职工6295人。
1963~1966年,农场连续4年盈利。
1965年,由于属于兵团,在加上建设的有了一定的规模,国家调了一批劳改支援建设,准备建成具有规模性的劳改农场,后又因种种原因,没成功。
1966年1月,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华阳河农场改为“安徽省华阳河垦区”(地专级),把原来的分场、作业区改为5个独立农场(县级),归垦区领导。“文化大革命”初期,两派对立,武斗升级,支“左”部队三进三出,生产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1967年李德生带12军来安徽“三支两军”接管了安徽后,组织筹建全省农场改制兵团体制性工作。
1968年2月17日,发生火烧轧花厂的“2.17”事件,死伤20余人,经济损失20余万元;12月,接收大学毕业生480人来场劳动锻炼。
1967~1968年,年平均亏损341.6万元。
1969年10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3师在原华阳河垦区基础上成立。原华阳1、2、3、4、5场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3师10、11、12、13、14团。
安徽省华阳河垦区机关成为南京军区师部{现今为安徽省华阳河农场总场(地址:宿松县复兴镇)}。安置全省9个地区退伍军人2144人,接收上海、合肥、蚌埠、安庆等地市知识青年累计6180人。兵团期间,兴建了设备比较齐全的医院、纺织厂、汽车零配件制造厂、油脂加工厂、制药厂、磷肥厂,安装了自来水厂等。由于兵团用军队办法管理企业指挥生产,6年间亏损额高达3150.5万元,年均亏损525.1万元。
1975年8月,兵团撤销;
1975年9月,建立安徽省华阳河总场领导小组。
1977年4月,成立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党委。
1978年底,开始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响,推行各项改革措施。
1979年,安徽省华阳河农场总场制定并落实财务包干和奖励制度十条措施,进行企业整顿,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行“三包一奖赔”责任制。是年,扭亏为盈,盈利128万元。
1982年,推行“四定一奖赔”(定产量、产值、费用、上缴利润、超利润奖励)责任制。1983年继续修改完善。
1984年,试办职工家庭农场,先在各分场选择不同类型的生产队试点。
1985年共兴办各类家庭农场3577个。农场对家庭农场实行“五统五分”(统一生产建设区划和规划,分户实施;统一种植计划,分户管理;统一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和水利设施,小型农机具分户作业;统一计划内的产品处理,计划外产品分户经营;统一重大科学技术措施,常规生产技术分户安排)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农场的兴办促进了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职工收入,当年农场盈利700.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职均收入1683元,比上年职工平均收入850元,几乎翻了一番。
1987年实行场长负责制。
1989年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增强了全员责任心。
1990年,农场坚持稳定农业,积极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经济迅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2.34亿元,利润超过1000万元。华阳河农场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