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胸舞的基本动作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的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正由于“打七响”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所以泉州、漳州、金门、台湾等地汉族民间又将“拍胸舞”称为“打七响”。 基本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击掌、胸、胁、腿,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时而跳跃、时而跪蹲,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豪迈矫健。
基本舞步为“打七响”(亦称“七击”)。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
正由于“打七响”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故泉州、漳州、金门、台湾等地民间将“拍胸舞”称为“打七响”。 《中华舞蹈志·福建卷》(学林出版社,2006.2)说:拍胸舞“舞者赤足裸身,本无音乐伴奏,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面体现舞蹈本身的律动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渲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族舞蹈中粗犷、古朴的民舞遗风。”
现今闽台各地的“拍胸舞”,大多配以南音“三千两金”的音乐。其源头则起于“梨园戏”《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表现主人公郑元和上京赴试,途中因迷恋歌伎李亚仙,至三千两金盘缠用尽,被迫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沿街沿巷边演唱自诉身世的“三千两金”,边踏跳“拍胸舞”的情景。
此外也有以《风打梨》等曲伴奏的,以配合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中华舞蹈志·福建卷》(学林出版社,2006.2)具体介绍了《同安拍胸舞》、《泉州拍胸舞》《踩街拍胸》、《酒后拍胸》、《乞丐拍胸》5种拍胸舞。并指出:“这种自由奔放的舞蹈,由于表演环境不一、情绪差异、舞者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职业、师承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跳法与风格,进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乞丐拍胸”:是旧时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一般动作幅度较小、较拘谨和收缩,且往往在有意无意之中自然地融入表达示怜、乞讨、祈求、盼望等典型的生活形体动作,形成“乞丐拍胸”特色。梨园戏《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即为此。
“酒醉拍胸”:舞者多几近裸身,遇冷天常需借酒驱寒,酒酣耳热之间所跳的舞蹈则多夸张、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卧地,步法多颠步,动作强弱、节奏快慢也较复杂多变,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的舞风。如今踩街常见者大多为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