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火山地貌

火星上火山地貌十分发育,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陆地火山地貌和海底火山地貌。主要类型有:火山锥、火山口、火山熔岩高原、平顶火山锥、火山颈、深海熔岩流、熔岩饼等。

(一)陆地火山地貌

1.火山锥

火星上的火山锥,以奥林匹斯火山锥和三斑火山锥发育最为典型,规模大,特征明显,是近代火山喷发最强烈的地区。围绕火山锥有大量熔岩流发育和火山灰分布。

奥林匹斯火山锥(3-16),高出周边平原区约24km,基座宽达200km,锥顶有一个复杂巨大的火山口,直径足有65km,火山口壁陡峻,舌形熔岩流远流到其两侧的亚马逊盆地和北面的豪吉里盆地,流程长达500~1000km。

图3-16 奥林匹斯火山口

图3-16 奥林匹斯火山口

著名的三斑火山锥,呈盾形,可分北斑、中斑和南斑,呈NE-SW方向排列于一条断层线上,各相距约600km。三座火山规模相似,每座火山直径约400km,高约17km。山顶均有一个破火山口,分别命名为阿斯古勒湖、孔雀湖和魔结湖(图1-1)。

火星上最晚形成的火山锥分布于希腊盆地之东北(图1-3),规模较小,以喷发大量火山灰为特征(图3-11)。

2.火山口

火星上火山口地貌多为塌陷所成,其中以奥林匹斯(图3-16)、三斑火山口发育最典型(3-17)。古老的火山口也十分常见,不过大多已被风化夷平,局部保留较好。

3.火山熔岩高原

火星上火山熔岩高原地貌,主要分布于奥林匹斯和三斑火山区周边,大量的熔岩流向四周流动,并对原有的陨击坑进行铲刮推挤,形成条带状弧形山脉,十分醒目(图3-4、3-5、3-18)。

图3-17 火星塌陷火山口

图3-17 火星塌陷火山口

A、B—极小型的陨击坑

火山口发生多次塌陷作用,从相互切割关系看,最少可划分出5次;陨击作用极弱,陨击坑属极小型,无充填,表明为近期火山作用形成

图3-18 火山高原穹窿状火山

图3-18 火山高原穹窿状火山

A—波环状陨击坑;B—熔岩锥;C—辐射状断裂交叉体系

分布于火山高原G-4地区,穹窿火山表层凝固后,岩浆再次上升,使已凝固岩浆壳形成环状和辐射状断裂交叉体系,沿断裂喷出大量岩浆水沿科普雷特斯峡谷向东流出,未见火山口分布;陨击作用弱,见少量小型陨击坑,个别为中型(老);在穹窿火山顶部可见波环状陨击坑和小型熔岩锥分布;在三斑火山的中斑火山锥(左上角)锥顶见明显塌陷火山口

图3-19 火星浅海区平顶火山锥

图3-19 火星浅海区平顶火山锥

A—小火山口;B—熔岩饼;C—熔岩锥;D、E—波环状陨击坑;F、G—圆盘状陨击坑

分布于火星的海洋浅海A-12地区,平顶火山锥呈近圆形,周边陡,顶部平坦,并有一小火山口;火山锥底宽约40km。另见有少量熔岩饼、熔岩锥分布;陨击作用较弱,陨击坑以波环状和圆盘状、中小型为主

图3-20 浅海区火山颈及火山锥群地貌

图3-20 浅海区火山颈及火山锥群地貌

A—上覆含冰沉积盖层;B—裸露出大片火山颈;C—火山锥群;D—热融地貌;E—波环状陨击坑

分布于火星海洋浅海A-03地区,区域因受潜火山作用,上覆含冰沉积盖层受到熔融和蒸发作用,裸露出大片火山颈、火山锥群地貌,局部见热能地貌;陨击作用弱,以小型为主,波环状

(二)古海洋火山地貌

火星上古海底火山地貌是指在区域曾经为海洋所淹没、现今干涸的古海底所见到的火山地貌类型。主要有小型平顶火山锥、火山颈、火山口、熔岩饼、熔岩丘、火山熔岩流和热融地貌等。

1.平顶火山锥

火星平顶火山锥地貌,多分布于浅海区。火山锥呈平顶低矮的圆锥状或圆柱状,有时见锥顶有小的圆形火山口分布。直径不大,多在数千米左右(图3-19)。

2.火山颈及火山锥群

多分布于火星上浅海区域,有时与平顶火山锥同时出现,在形体上多呈圆柱状,柱顶常有小的圆形火山口保存。火山颈常成群出现,分布直径较小,一般在数千米左右,高约数百至数千米(图3-20)。

3.熔岩饼和熔岩丘

火星浅海区分布有较多顶呈浑圆状小丘,推断为大小不同的火山喷发熔岩形成的火山熔岩丘和熔岩饼,规模多在数十千米以上。熔岩饼,因形似饼状而得名,中心常有小圆形熔岩溢口(图3-21)。熔岩丘,呈凸起丘状,丘顶有时也可见圆形熔岩溢口分布(图3-22)。

图3-21 火星浅海熔岩饼地貌

图3-21 火星浅海熔岩饼地貌

A—饼状熔岩;B—熔岩丘;C—波环状陨击坑;D—辐射状波环陨击坑

分布于火星海洋浅海A-13地区,浅海火山喷发因受海水压力形成似喷发特征,多呈圆形或近圆形,中心常有火山口分布;多成群出现,直径40~50km左右;见少量熔岩丘分布;陨击作用弱,以波环陨击坑为主,少量为辐射状波环陨击坑

图3-22 火星浅海区熔岩丘群地貌

图3-22 火星浅海区熔岩丘群地貌

A—火山口发育;B—波环状陨击坑;C—圆盘状陨击坑

分布于火星海洋浅海B-02地区,熔岩小丘成群、成片出露,多呈小丘状,顶部浑圆或呈小条带状,局部可见火山口发育;陨击作用弱,以波环陨击坑为主,见少量圆盘状陨击坑;陨击作用均发生在熔岩丘群形成之后

图3-23 火星海洋深海区域火山熔岩地貌

图3-23 火星海洋深海区域火山熔岩地貌

A—火山颈及火山口;B—熔岩丘;C—波环陨击坑

分布于火星海洋深海C-14地区,区域喷溢火山已将上覆盖层——深海含冰沉积及火山堆积不同程度熔融,有的已全部熔融(左下),有的还残留较多盖层(右上);熔融区分布较多火山颈及火山口,可见少量熔岩丘分布;陨击作用弱,以小型波环状陨击坑为主

4.区域火山熔岩

区域火山熔岩主要分布于深海区,熔岩将上覆深海沉积物熔融,局部已呈残余状分布,在熔岩区可见较多熔岩流溢口发育,多呈圆形,有时呈线状分布。熔岩流分布面积在数十万平方千米以上(图2-23)。

5.热融地貌

是火星深海区地貌特征之一,由于受区域地下岩浆的热力作用,上覆含冰沉积盖层熔融,裸露出大量原有的熔岩丘,或地面形成凹凸不平的洼地,如图3-24。

图3-24 火星海洋深海热融地貌

图3-24 火星海洋深海热融地貌

A、B—熔岩丘、小火山锥、火山口;C—熔岩饼;D—火山盾;E—熔岩被

分布于火星海洋深海C-08地区,深海由于潜火山作用,使上覆含冰深海沉积、火山堆积物被熔融和蒸发,裸露出大面积熔岩丘、小火山锥、火山口,使地形面凹凸不平,由于岩浆溢出在深海高压条件下产生大量熔岩饼或火山盾和熔岩被地貌;陨击作用弱,以波环状陨击坑为主